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
加密货币的“去中心化”程度取决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(consensus mechanism),即竞争记账权的规则。公有链(public/permissionless blockchain)允许任何网络节点使用公开算法竞争记账权。反之,私有链(private/permissioned blockchain)和联盟链(consortium blockchain)只许一部分有资格的节点记账。一般加密货币多采用公有链,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多采用私有链或联盟链。
(二)加密货币是货币还是资产?
(三)加密货币总市值增长说明什么?
图1 近五年比特币市值优势指数
其次,有人用加密货币投资区块链上金融机构。许多区块链项目发行加密货币,作为股权。投资者如果看好项目,就购买其发行的加密货币。区块链上的网络程序(又称“智能合约”)能用低成本仿制现实金融合约,从而突破地域和资金门槛限制。这一领域被称为“去中心化金融”(Decentralized Finance, 以下简称 “DeFi”)。部分平台能实现借贷、股票分拆交易、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,被一些投资者看好。
二、新加坡的监管政策
新加坡认为加密货币合法,但监管方式区别于货币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,以下简称“MAS”)将加密货币分为三类:实用型代币(Utility Token)、证券型代币(Security Token)、支付型代币(Payment Token)。实用型代币指用于支付计算服务的代币;证券型代币指进行首次代币发行(Initial Coin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Offering, 简称ICO)或用于融资的代币;支付型代币包括任何能用于支付的加密货币。实用型代币不受监管;证券型代币、支付型代币由两部专门法规监管。
(一)《支付服务法》(Payment Services Act)
2020年1月生效的《支付服务法》监管支付型代币(又称Digital Payment Token,简称DPT),要求任何交易DPT的金融机构申请DPT经营权。目前有四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:货币兑换机构(money-changer):只经营汇兑的机构,包括法币兑换加密货币、加密货币之间兑换;普通支付机构(Standard Payment Institution):月均交易额低于300万新币的公司;主要支付机构(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):月均交易额高于300万新币的公司;持牌交易所(Approved Exchange):由MAS批准经营加密货币衍生品的金融交易所。
(二)《数字代币发售指南》(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s)
(三)《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》(Financial Services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and Markets Bill)
1. 扩大受监管的行为:DPT服务的定义向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的标准看齐,包括直接或间接交易、兑换、转账、保管加密货币,或提供相关投资建议。
2. 增加受监管的机构:覆盖在新加坡设立(但向新加坡以外提供服务)的加密货币经营机构,以免损害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声誉。
三、小结与思考
(一)新加坡试图平衡监管和创新
(二)监管政策随市场创新不断完善
作者:张深,新加坡国立大学
原文《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》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《中国货币市场》杂志2022.05总第247期。
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
加密货币的“去中心化”程度取决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(consensus mechanism),即竞争记账权的规则。公有链(public/permissionless blockchain)允许任何网络节点使用公开算法竞争记账权。反之,私有链(private/permissioned blockchain)和联盟链(consortium blockchain)只许一部分有资格的节点记账。一般加密货币多采用公有链,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多采用私有链或联盟链。
(二)加密货币是货币还是资产?
(三)加密货币总市值增长说明什么?
图1 近五年比特币市值优势指数
其次,有人用加密货币投资区块链上金融机构。许多区块链项目发行加密货币,作为股权。投资者如果看好项目,就购买其发行的加密货币。区块链上的网络程序(又称“智能合约”)能用低成本仿制现实金融合约,从而突破地域和资金门槛限制。这一领域被称为“去中心化金融”(Decentralized Finance, 以下简称 “DeFi”)。部分平台能实现借贷、股票分拆交易、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,被一些投资者看好。
二、新加坡的监管政策
新加坡认为加密货币合法,但监管方式区别于货币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,以下简称“MAS”)将加密货币分为三类:实用型代币(Utility Token)、证券型代币(Security Token)、支付型代币(Payment Token)。实用型代币指用于支付计算服务的代币;证券型代币指进行首次代币发行(Initial Coin Offering, 简称ICO)或用于融资的代币;支付型代币包括任何能用于支付的加密货币。实用型代币不受监管;证券型代币、支付型代币由两部专门法规监管。
(一)《支付服务法》(Payment Services Act)
2020年1月生效的《支付服务法》监管支付型代币(又称Digital Payment Token,简称DPT),要求任何交易DPT的金融机构申请DPT经营权。目前有四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:货币兑换机构(money-changer):只经营汇兑的机构,包括法币兑换加密货币、加密货币之间兑换;普通支付机构(Standard Payment Institution):月均交易额低于300万新币的公司;主要支付机构(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):月均交易额高于300万新币的公司;持牌交易所(Approved Exchange):由MAS批准经营加密货币衍生品的金融交易所。
(二)《数字代币发售指南》(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s)
(三)《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》(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Bill)
1. 扩大受监管的行为:DPT服务的定义向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的标准看齐,包括直接或间接交易、兑换、转账、保管加密货币,或提供相关投资建议。
2. 增加受监管的机构:覆盖在新加坡设立(但向新加坡以外提供服务)的加密货币经营机构,以免损害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声誉。
三、小结与思考
(一)新加坡试图平衡监管和创新
(二)监管政策随市场创新不断完善
作者:张深,新加坡国立大学
原文《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》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《中国货币市场》杂志2022.05总第247期。
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
加密货币的“去中心化”程度取决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(consensus mechanism),即竞争记账权的规则。公有链(public/permissionless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blockchain)允许任何网络节点使用公开算法竞争记账权。反之,私有链(private/permissioned blockchain)和联盟链(consortium blockchain)只许一部分有资格的节点记账。一般加密货币多采用公有链,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多采用私有链或联盟链。
(二)加密货币是货币还是资产?
(三)加密货币总市值增长说明什么?
图1 近五年比特币市值优势指数
资料来源:tradingview
二、新加坡的监管政策
新加坡认为加密货币合法,但监管方式区别于货币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,以下简称“MAS”)将加密货币分为三类:实用型代币(Utility Token)、证券型代币(Security Token)、支付型代币(Payment Token)。实用型代币指用于支付计算服务的代币;证券型代币指进行首次代币发行(Initial Coin Offering,简称ICO)或用于融资的代币;支付型代币包括任何能用于支付的加密货币。实用型代币不受监管;证券型代币、支付型代币由两部专门法规监管。
(一)《支付服务法》(Payment Services Act)
2020年1月生效的《支付服务法》监管支付型代币(又称Digital Payment Token,简称DPT),要求任何交易DPT的金融机构申请DPT经营权。目前有四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:货币兑换机构(money-changer):只经营汇兑的机构,包括法币兑换加密货币、加密货币之间兑换;普通支付机构(Standard Payment Institution):月均交易额低于300万新币的公司;主要支付机构(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):月均交易额高于300万新币的公司;持牌交易所(Approved Exchange):由MAS批准经营加密货币衍生品的金融交易所。
(二)《数字代币发售指南》(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s)
(三)《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》(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Bill)
1. 扩大受监管的行为: DPT服务的定义向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的标准看齐,包括直接或间接交易、兑换、转账、保管加密货币,或提供相关投资建议。
2. 增加受监管的机构: 覆盖在新加坡设立(但向新加坡以外提供服务)的加密货币经营机构,以免损害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声誉。
新加坡:金融科技新维度
Grab 旗下的 GrabPay 数字钱包用户数已破亿,图为 Grab 创始人陈炳耀 ( 左 ) 和陈慧玲 ( 右 )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
2022 年新加坡 GDP 估计将增长 3%~5% ,图为其城市景观
资金不再“便宜”,整合潮来了
以瑞典的先买后付(Buy Now Pay Later,简称BNPL)企业Klarna为例,去年融资时其估值一度高达460亿美元,但今年7月有传言称,它正在与原来的投资商红杉资本等商谈最新一轮融资6.5亿美元,但要想拿到这笔钱,却不得不将身价降至65亿美元——这可是不到去年一成半的“甩买价”。
新加坡金融科技采用率已达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67%
今年五六月,露娜(Luna)数码币和特拉(Terra) 稳定币断崖式贬值,让不少投资者的财富化为乌有,而Luna Foundation Guard 和TerraForm Labs两家公司的总部注册地又恰好都选在新加坡,媒体提及它们时也常称之为“Singapore-based”的公司,这对新加坡保持其在投资监管方面的美誉度自然不是好事。
当脱碳碰上Web 3.0
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统筹部长王瑞杰(Heng Swee Keat)原本计划出席却因感染新冠无法成行,只好以预录视频的方式发表了讲话。
今年7月底,绿色足迹计划还携手谷歌云端平台,推出了碳零点工程(Point Carbon Zero Programme),以驱动亚洲气候金融科技方案的创新、孵化和规模化。